1
历史上的海珠石
据相关文献记载,海珠石长百余米阔五十余米,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构成,与陆地的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
海珠石因长期受江水冲刷而光洁浑圆如珠,它随潮汐变化浮沉于珠江之上,故被称为海珠石,亦被称为海珠岛走珠石和海珠洲,位置就在现海珠桥的西面。
海珠桥旧照
海珠区今照
关于海珠石,古时有
西域商人沉珠化岛的传说。
清乾隆海珠志载图说云‘海珠在广州城南大江,巨石敷水面,长二十余丈,广半之。宋末呼为海珠洲,旧说有贾胡坠明珠径寸一颗于江心,后化为石,因以名洲。
清康熙广州府志对海珠石的记述是珠江。按县志,即城南江。有石,名海珠,方广亩余,屹峙洪涛。上有慈度寺,宋忠简公李昴英读书处。宝庆二年及第,构书其上,遂称名胜。后人即为祠祀之。张镇孙于此结龙头会,尝以大魁自期,后状元及第。有向阳堂,西有凭虚亭,今为炮台。
明代永乐大典内的广州府境之图,红圈内为海珠寺
慈度寺又称海珠寺
南宋时期,据传广历史上第一位探花李昴英字文溪,12011257,少年时曾在慈度寺旁专心读书。端二年1235年,广发生兵变,叛军围攻广州城,李昴英与广经略安抚使崔与之出城劝退叛军,令广州百姓免遭劫难。
后,李昴英成为朝重臣,并以敢谏著称。他逝世后,朝廷赠谥号忠简。广州人民为了纪念他,就在慈度寺旁修建了李忠简祠文溪祠与探花台。
明代之后,海珠岛上遍种树木,成为游览胜地,每逢端午和盛夏,不少游人到海珠岛上观看龙舟比赛或到珠江游水。
20世纪20年代的海珠岛
到了清代,因为海珠岛可西控白鹅潭上船舰进出,为加强广州城防,官方在岛上建起海珠炮台并修筑城墙,成为了广州城南珠江上的第一座炮台。
1655年,荷兰人华时曾占领过该炮台,故西方人也称它为荷兰炮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军民据岛抗击英军。海珠岛被占后,英军将上面的炮台与城墙拆除,只剩孤零零的古寺与祠堂。
19世纪末西方人士用西洋测绘法绘制的广省城图,红圈内为海珠石位置。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下令对海珠岛进行修复。
1905年,清政府在广州设立水警,岛上的古寺和祠堂成为水巡总局的办事处。
1912年,警察第十二区署亦在海珠岛办公。
1917年,随孙山南下广州护法的北洋政府海军舰队,在海珠岛设海军办事处。随后,程潜的建攻鄂军将司令部设在岛上。
到了民初期,受西方公园城市理论的影响,孙山先生及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孙科对建设公园城市推崇有加。
1921年,孙科任广州市市政厅第一任市长,在他主持的城建规划,明确要建设的公园有三处广州第一公园今人民公园广州第二公园选址在较场,今天的省人民体育场一带,未建成以及广州第三公园将海珠岛辟为海珠公园。
然而,由于海珠岛一直为军警占据,兴建公园计划没有及时得到落实。1925年8月,广州市政委员长伍朝枢催促工局加速开展公园建设。当年10月,军警部队全部迁出海珠岛。广州市政当局接收海珠岛后,便着手修建公园。
海珠公园位于珠江海珠石上,清代为海珠炮,1928年建为海珠公园。
最初的海珠公园,拟称广州第三公园。后市政当局采纳了市民的意见,定名为海珠公园。
建成后的海珠公园面积约4000方米,面布局参照了西方庭园设计风格,呈西轴线对称形状,保留了李忠简祠堂探花台及古树木。
民时期的海珠公园海珠石
沿着公园的轴线,自向西分布的景点及建筑依次有程璧光铜像铜壶滴漏亭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喷水池等。
海珠公园建成前,海珠岛与北岸之间的往全靠舟楫摆渡。公园建成后,一座竹木浮桥将海珠石与北岸的长堤大马路连接起。
1928年,广州工局修筑了一座坚固的铁桥,自此海珠公园与北岸的连通变得更加顺畅。
1920年代末海珠公园内景
2
为何是海珠石?
海珠石为什么不叫水珠石,也不叫江珠石?有人开玩笑说,这是因为广州人分不清海和江河。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并非广州人江海不分,而是因为珠江往日不同今时!
事实上,现今人们见到的珠江,早已不是昔日的面貌。过去,珠江河道曾宽达3000多公尺,有的地方还不止这个宽度。
古时珠江与南海浑然一体,人们的确很难分别何处为海,何处为江。
20世纪初的珠江
古时广州城建在越秀山与珠江之间,北边的越秀山位置千百年变化不大,但南边的珠江却演绎了无数次的沧海桑田。
根据考古资料,珠江北岸在先秦时期曾一度在今天的山四路山五路沿线,甚至在隋唐时期,惠福路文明路一带还是珠江的河岸,后又逐渐移动至大南路太沙等处。
可见,早期的海珠石是位于珠江的江心的,只是由于年代久远泥沙淤积,海珠石逐渐与珠江北岸陆地接相连。
1847年的广州地图上记载着海珠石北面的沿江一带
广州的名胜古迹有一座镇海楼,本地人俗称五层楼。
史载,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北城墙一直扩展到越秀山上,同时在山上修筑了一座五层高的楼,并在楼的左右配以12尊大炮。由于珠江河道很宽,覆盖面广,站在五层楼上便可俯瞰整个珠海,加之有大炮镇守,当可保一方安。
故此,五层楼自古就被叫做镇海楼。可见,历史上的广州确实曾为沧海,广州人将珠江称之为海并非言过其实,而一块江之石被称为海珠石也就不足为怪了。
1929年之前的镇海楼
今俯瞰镇海楼
3
海珠石今何觅
令人惋惜的是,到了1931年,因经济发展需要,政府提出炸石填土,将海珠石与长堤马路连成了一个整体,沿珠江北岸开辟了一条新路,叫做海珠新堤,这条路在华人民和成立后改名为沿江路。
海珠公园内的李忠简公读书处音乐亭铜壶滴漏亭等景点全部被拆除,新筑的新堤马路就从海珠公园穿过。
公园内的程璧光铜像被迁往永安堂现越秀区少年儿童图书馆门前安放。
1949年后,永安堂成为广省总工会所在地。永安堂前的程璧光铜像被换成今日见到的工人雕像。
铜壶滴漏则被移置到永汉公园,后被家博物馆收藏,成为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铜壶滴漏。
20世纪40年代的永安堂及其门前的程璧光像
到了90年代初,因兴建地铁的需要,海珠公园被彻底拆除。
如今,海珠公园的旧址上,只见高耸的商业楼盘,久负盛名的海珠公园就此在人们的视野彻底消失,曾经的海珠石也被掩埋在地下。
海珠石遗址
尽管历经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十里长堤的千年繁华,如今的海珠石已难见真容,代替她的是高耸入云的建筑。
2000年,沿江路在进行市政工程的过程,偶然间发现了掩埋已久的海珠石一角,政府部门在意外显露的部分海珠石围增设玻璃护栏进行保护,市民朋友可以前往在沿江路与新堤二横路交界处,一睹曾与广州和珠江息息相关的海珠石真容。
源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
本文由文化广州编辑排版,相关文字和图片版权归属作者,转载请注明源。